首页 > 信息公开 > 法规文件 > 县政府文件

沅陵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沅陵县第九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5-07-30 17:13 信息来源:沅陵县人民政府

  • 索引号:431200/2025-021297
  • 文号:沅政函〔2025〕62号
  • 统一登记号:/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全部公开
  • 信息有效期:2030-07-24
  • 签署日期:2025-07-24
  • 登记日期:2025-07-24
  • 所属机构:沅陵县人民政府
  • 所属主题:县政府文件
  • 发文日期:
  • 公开责任部门:沅陵县人民政府

沅政函〔2025〕62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机关各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相关精神,为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我县非遗保护单位申报、县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社会公示等程序,同意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确定的沅陵县第九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见附件),现予以公布。

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尽快制定保护规划,落实保护措施,使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弘扬,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区域特色得到充分保留和展示,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全面繁荣发展。

附件:沅陵县第九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

沅陵县人民政府

2025年7月24日


附件:沅陵县第九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名录

一、传统技艺(5项)

序号

项目编码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代表性传承人

姓名

性别

1

《湘西酸菜制作技艺》

沅陵县兰溪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张建中

2

《湘西腊肉制作技艺》

湖南五溪食品有限公司

修玉萍

3

《金属铸造技艺》

广州鼎扬工匠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杨小英

4

《辰州砚(辰州石砚 )》

沅陵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黄珍发

5

沅陵传统龙舟制作技艺

沅陵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陈安河

二、传统医药(2项)

序号

项目编码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代表性传承人

姓名

性别

1

《苗医接骨》

沅陵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向赖

2

《张氏草药》

沅陵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张丽

三、传统音乐(1项)

序号

项目编码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代表性传承人

姓名

性别

1

X

《沅陵挖土歌》

杜家坪乡人民政府

黄国香



沅陵县第九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简介

湘西酸菜制作技艺

湘西酸菜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古称 “菹”,《周礼》《诗经》中均有记载,古人曾以其祭祀祖先,北魏《齐民要术》也载有多种腌渍之法。因湘西地理环境特殊,先民为保存富余蔬菜创造此法,历经千年传承,形成了张氏等传承脉络,最近五代传承人有,张书钊、张名镇、张三见、张建中、张国梦等等。

其制作流程丰富,方法分泡、腌、酢三种,主要流程为采收、清洗、切割、腌制、密封发酵、炒制,或收割、腌制、发酵、清洗、切割、炒制。制作中分工细致,有挖土种菜、管护、采收等八类工种,腌制工是关键,决定酸菜品质。​

湘西酸菜制作技艺经多民族改进;利用当地野菜和富余蔬菜,原材料广泛;加工方法多、吃法多样;靠自然发酵形成独特风味;制作和食用方便,不受时令限制;色泽鲜亮、酸辣咸香,开胃生津,受众广泛,并实现产业化,开发出多种产品。​

湘西腊肉制作技艺

湘西腊肉制作技艺源远流长,“腊” 作为一种食品加工工艺古已有之,《易经》《周礼》《论语》中均有关于腊味的记载。湘西古称 “五溪”,因地理条件限制,各族先民为保存食物,从炕腊竹木器具经久耐用中获灵感,发明了肉品腌熏之法,其中湘西腊肉尤为出名,民国时期方志亦有记载,形成了粟氏等传承脉络,最近五代传承人有,粟启才、粟学桃、粟建平、粟沣、粟云岐等等。

其制作过程主要分为杀猪、备料、腌渍、炕熏四步。相关群体分为能繁养母猪饲养户、生猪饲养户、屠户、腌制工、熏炕工等,各有分工,如饲养户负责生猪养殖,屠户处理宰杀分割,腌制工按比例用食盐香料腌肉,熏炕工负责烧柴禾熏炕,每年冬至后进入制作流程,且有工具制造者等相关人员参与。​

湘西腊肉制作技艺经多民族长期演化改进;原材料为湘西黑猪这一地理标志产品,熏烤用本地硬质杂木柴;成品色、香、味、形俱佳,风味独特,能长期保存,久放不坏;如今实现产业化,在原有基础上开发出多种包装产品,满足不同需求。

金属铸造技艺

沅陵金属铸造技艺可追溯至清朝中期甚至更早,因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铸造技术便已达到一定水平。而杨小英家族的该技艺通过代代相传,主要在湖南省沅陵县七甲坪村樟木村开展烧制、锻造等工作。

其制作流程严谨,首先是烧制,选适合的铁胚放入木炭炉加热,鼓风烧旺使铁胚软化;接着是锻打,师傅以小锤指示,徒弟挥大锤配合,让铁坯逐步成型;然后进行定型与抛钢,铁坯经反复加热锻打至定型,刀具等需抛钢以增强耐用性和锋利度;之后是淬火,将加热的铁器浸入冷却介质,通常先普通水再盐水,以增加硬度和光泽;最后是回火与泽油,重新加热调整硬度后,趁热涂油保护并延长使用寿命。

沅陵金属铸造技艺传承方式主要为家族或师徒相传;实用性强,产品涵盖农具、家具及建筑用金属件等,满足日常生产生活需求;技艺要求高,从选材到各制作步骤,都需精湛技巧与丰富经验,非长期学习实践难以掌握,且杨小英家族还擅长铜、金、银等金属摆件、饰品、艺术品的铸造。

辰州砚 (辰州石砚 )

辰州砚前身可追溯至古 “蛮溪砚”,至少有上千年历史。唐至民国均有实物标本,选材和雕刻图纹各有变化。宋《云林石谱》、清《沅陵县志》等对蛮溪石及砚台有记载,宋高宗时曾有蛮溪砚进御。辰州砚受古 “蛮溪砚” 启发,2010 年起开始研发,传承和发展了这一砚石文化。​

辰州砚的研发制作流程始于从沅水、酉水等流域及周边区域选取砚材,分水道、山料等,首选温润细腻、纹理清等特质的石材。研发中爬山涉水捡石,收集古 “蛮溪砚” 实物标本,反复对比、研究、验证,筛选出二三十种可做砚的石材,还精选出 “紫玉”“满天星” 等极品互生石。​

辰州砚的质地多为泥质变质岩、板岩或页岩,硬度适中;极品石材温润如玉,易雕刻,遇水变硬,磨墨细腻,使笔不涩,贮墨持久;颜色丰富,有紫、灰、米黄等,纹理多样;作品以自然随形为主,兼有书法、意境雕刻,图纹丰富;是中华砚文化链的重要一环,传承脉络清晰,主要传承人为黄珍发。

苗医接骨

苗医接骨源自湘西五溪地区(旧称苗疆),当地山高路险、战火频繁,人们易受骨折创伤,为救死扶伤,摸索出有效的接骨疗伤手段与草药使用方法。其传承脉络清晰,最近五代传承人包括向顺利、哈沓(陈道发)、向赖(向先银)、向上等,传承方式以师徒相传为主,事迹被多部方志记载。​

施治流程分七步:一是报信请医,医生备药并准备含麻醉剂的法水;二是检查伤情,通过多种手段诊断;三是牵引复位,以传统手法正骨,并用杉木皮夹板固定;四是定期换药,采用外敷和内服药物;五是照片复查,查看愈合情况;六是撤除夹板,待完全愈合后进行;七是功能恢复锻炼,结合药酒揉搓与肌肉关节伸缩练习。​

苗医接骨采用纯手法正骨复位,不用开刀,减少创口;药物为苗疆出产的中草药,分外敷和内服;治疗费用低廉,仅为西医相关治疗费用的几十分之一;治疗效果好,镇痛佳、固定到位,愈合快且功能恢复好,深受患者欢迎,患者遍及多地。它是苗疆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医药宝库的瑰宝。

沅陵传统龙舟制作技艺

沅陵传统龙舟制作技艺历史可追溯至 5000 年前。据沅陵苗族《漫水神歌》及传说,盘瓠死后,六族人打造龙舟为其招魂,逐渐演变为划船招魂的荆楚巫祭活动,这便是其起源。2011 年,沅陵传统龙舟赛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其制作流程复杂,需历经数十道工序,耗时 168 个小时。做好龙舟后,先上底油,接着补灰、打磨,之后重复做油、补灰、打磨的步骤,共需反复 5 次才能成型。​

沅陵传统龙舟形制独特,龙舟长约 25 米、宽约 1.5 米,形似 “黄瓜底、鸭子嘴、燕子尾”,需 46 人同时划船;材料选择严格,木材需粗壮、条杆长,且要计算 46 人的重量;它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要代表,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缅怀和文化传承,是沅陵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图腾。

张氏草药

张氏草药发源于沅陵县大合坪乡,由祖上传承至今,已有五代,传承人依次为钟逢贞、张家清、张生汉、张观音、张丽。其历史可追溯至原始社会草药萌芽时期,受《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等古籍中草药实践记载的影响,在一代又一代人手中不断完善,靠治好的病人口口相传得以发展,第五代传人张丽有 20 多年行医经验,治好病人数百。​

其制作及治疗流程包含:采药、洗药、晒药、抓药、煎药,最终形成棕色汤汁。治疗方法采用服药结合推拿,推拿时用独特手法和祖传药酒作用于疼痛部位,配合草药服用以加快治愈。​

张氏草药配方由钩藤、婆婆针、木通等多味药材组成,在中草药中均有记载,功效全面,涵盖中医风火湿气四大类,能清热解毒、去风除湿、消炎等,主治多种疑难病症,尤其对骨结核、骨髓炎等有奇效;成品药无副作用,任何人可服用,一般一个疗程可见效;传承靠祖传秘方和师徒相传,宣传依赖患者口碑,是民间草医经验积累的成果,对发扬中医历史意义重大。

挖土歌

挖土歌起源于五溪地区,因当地山多田少,人们靠刀耕火种为生,为提高垦荒效率,请来歌手以锣鼓伴奏唱歌,形成此劳动歌谣。它在雪峰武陵山区流传甚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集体化时期尤为盛行。传承谱系清晰,最近五代传承人有莫国经、莫远珍、莫楚兰、黄国香、向启鑫、向银、向超等,如今还通过 “挖土歌学习群” 传承。​

其流程丰富,包括起调、请土地神、唱相关小调、中午收工调、下午开工调、唱传奇故事情歌、送土地神、收工调等。以锣鼓为伴奏,歌手与劳动者配合,众人按节奏整齐劳作。​

挖土歌保留原始农耕文明对自然的崇拜及敬土地仪式;歌词押韵顺口、风趣易记,腔调流畅、音调适中,易被大众接受和流传;以劳动现场为舞台,劳动者为演员,以歌为号、锣鼓为令,能让群体劳动紧密协作、提高效率;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如今已成为受欢迎的娱乐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