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局202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沅陵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uanling.gov.cn 发布时间:2022-07-21 14:43
乡村振兴局2022年上半年
工 作 总 结
2022年上半年以来,县乡村振兴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的总体要求,将防止返贫致贫摆在突出位置,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重点工作,为奋力“建设四个区、打造次中心、挺进三十强”的现代化新沅陵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严把五关,防返贫监测帮扶卓有成效。一是严把以制度化排查为前提的发现关。我县主要通过“农户自主申报、干部走访排查、部门筛查预警”三种监测方式开展排查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2021年7月以来,全县在省监测平台共产生23944条预警信息,1303户已纳入监测户。二是严把以程序化推动为重点的纳入关。按照对象精准、政策严格、程序严谨的要求,入户核实农户情况,严格掌握纳入政策标准,简化程序,及时纳入,原则上不搞突击纳入,更不能超时纳入,纳入认定工作要坚持应简尽简,公开公正,一般不超过15天。三是严把以精准化救助为核心的帮扶关。健全精准帮扶工作机制,选准有帮扶能力的县乡干部担任监测户帮扶责任人,制定以开发性、针对性、拉动性帮扶措施为主,以普惠性、基础性、兜低性帮扶措施为辅的帮扶方案,确保帮扶成效出彩。特别对因病纳入的监测户,要重点落实“农合报销、大病保险理赔、医疗救助”等六重保障措施,还要考虑跟进综合防贫保险、慈善救助、社会捐助等措施。四是严把以动态化调整为准则的消除关。监测户风险消除要坚持实事求是、持续稳定原则,动态化开展,不搞一刀切,工作中重点把握收入是否持续稳定、风险点是否稳定消除、刚性支出是否降低等。五是严把以信息化管理为常态的审核关。首先要提高基础数据质量。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建立数据层级审核机制,提高基础数据质量。完善行业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强化问题数据清洗能力,坚决杜绝体外循环情况发生,切实提高系统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示范创建,美丽村寨建设来势喜人。一是精心谋划,全面动员,凝聚“示范创建”强大合力。强化组织领导。优化调整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市生态环境局沅陵分局、县住建局、县财政局、县交通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办公室主任由农业农村局局长兼任,抽调精干力量,实行集中办公。乡镇组建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作专班,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工作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体系。强化氛围营造。虚心学习,广纳良策,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领导小组紧紧围绕创建目标要求,组织专人先后到浏阳市、常德市等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现场观摩、实地体验,消化吸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创建工作经验,制定了符合沅陵县情的创建工作方案。通过“先创建后奖补、先建制度后建工程”等激励机制的促进,全面提升项目区群众“自愿、自建、自管、自享”的创建意识。3月15日,召开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会,印发了《沅陵县2022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方案》《沅陵县示范推进“美丽村寨”建设实施方案》和《沅陵县2022年农村“厕所革命”工作方案》。并组织全县41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21个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的支部书记和第一书记到沅陵镇隆兴村、马底驿乡牧马溪村等参观学习,迅速掀起“美丽村寨”示范创建的比学赶超氛围。强化示范引领。突出“先行先试、示范引领”作用的发挥,集聚优势资源在深溪口隆兴村、马底驿牧马溪村和东溪村先行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村,在马底驿乡探索形成了梳理式改造“七步工作法”,在深溪口探索形成了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三版”模式,真正为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新经验。二是精准施策,全力保障,激发“示范创建”内生动力。强化组织保障。推行县团领导联乡、乡镇领导联村、党员干部联户和“党建+微网格”管理,按照自然团寨或不超过30户为原则,划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微网格”,明确“一长两员”。强化技术保障。对标省、市、县三级创建标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和“适度拆、精致改、全面美”的原则,分乡镇、分类别编制年度环境整治项目建设清单。在创建100个美丽村寨中,首先是对每个美丽村寨进行无人机拍摄,编制梳理式改造示意图;第二是召开屋场会,因户施策商讨,提高群众认可度、参与度;第三是围绕“房子、排水沟、微景观”等公共环境进行修订和完善,全面拆除“闲置危房”“烂猪栏,烂厕所”,实现“柴火归堆,牲畜归圈、菜园归片”。国家、省级、市级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成功并授牌,分别奖励40万元、20万元、10万元。成功创建100个美丽村寨并验收合格,每个美丽村寨奖补30万元。强化资金保障。整合县财政涉农资金近亿元开展治垃圾、治水、治厕、治房、治风“五治”行动,积极争取7600万元的粪污资源化利用世界贷款和2000万元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项目资金,将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纳入政府专项债和PPP项目,并撬动社会资本近2000万元投入示范创建100个美丽村寨行动中。三是精细管理,全程监督,提升“示范创建”工作效力。强化方案审查。“美丽村寨”项目秉持“两先两后”理念重点推进,即先承诺后立项、先建机制后建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必须由专业团队承担,突出特色、突出个性,技术单位的设计成果要有技术评审、行政许可和群众认同等环节,争取做到个个有特色、人人能接受。强化部门协同。沅陵县妇联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独特优势,找准定位、主动作为,部署开展“清爽见行动·勤美扬家风”“美家美妇”共建美好家园等活动,引领全县广大妇女积极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共有近7000名妇女参与“巾帼志愿服务队”,开展“清爽行动”及“美家美妇行动”共4千余次,为建设美丽宜居生态乡村贡献了“半边天”力量。相关工作经验曾获《今日女报》《新湖南》《潇湘女性》等相关媒体专题推荐报道,特别是所开展的“清爽见行动·勤美扬家风”活动曾被省妇联作为地方经验推介。验收并评选了2021年度102户美丽庭院。强化督导考核。研究制定全县人居环境整治“打擂台”评比机制,前三季度实行“一月一督导,一季一考评”,第四季度实行每月考评,分类评出“九佳九差乡镇”和“九佳九佳村居”。季度“九佳九差乡镇”前三名和后三名分别奖罚3万元、2万元、1万元,季度“九佳九差村居”分别奖罚2000元,后三名的乡镇党委书记必须在县电视台作表态发言。继续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红黄牌问责预警,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与职务任免挂钩,与综合绩效考核挂钩,与评先评优挂钩。
三、巩固成果,防贫综合保险深得人心
实施精准防贫综合保险是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致贫返贫的一项长效机制,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筑牢了基础。一是在精准防贫模式上,实现防贫对象精准。我县开展的精准防贫综合保险最大的特点不是针对“一个人”,而是“几类人”,将全县所有脱贫户和监测户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同时也推动了保险改革创新,突破了传统的保险经营模式,使其保险产品更贴近实际,更接地气,实现保险险种由“定人定量”到“群体共享”的颠覆性改变。二是在政策宣传导向上,实现内生动力增强。帮扶不是发钱,保险不养懒汉。我县开展的精准防贫综合保险,既不是发福利,也不是给股份,主要是防止致贫和返贫,不让农村群众“因病、因学、因灾、因交通事故、因产业发展失败、因务工收入损失”导致致贫返贫。突出解决当前困难,激发内生动力,化解返贫致贫风险。三是在防范化解风险上,实现保障能力增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先手棋,脱贫户在发展农村种植养殖产业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意想不到的风险,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病虫害、疫病等风险损失,能够得到及时赔偿,解除他们发展乡村产业的后顾之忧,增强内部“造血”功能,提高发展产业促增收积极性。在教育帮扶上,通过防贫保险,既防止部分贫困农户因子女上学而致贫或返贫,又能确保寒门子弟按期完成学业,通过自我奋斗实现人生理想,彻底改变祖辈们文化落后、知识贫乏的局面,让教育帮扶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四是在提高资金效益上,实现资金使用精准。首先在理赔对象、理赔条件、理赔金额确认上,坚持县、乡、村和保险公司“四方”联动,明确分工,各有侧重,相互配合,密切协调,建立了环环相扣、衔接顺畅,高效快捷的运转流程。其次在资金支出上,过来传统保险模式就是“一锤子买卖”,赔多赔少全凭保险公司说了算,而精准防贫综合保险是按赔付资金总额的15%提取工作经费给保险公司,每年除了工作经费和实际发生的赔付资金外,余下的保险金“多退少补”“循环使用”,余额结转下一年度,不足部分由财政资金补足,此举做到了“少花钱多办事”,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五是在农户的精准帮扶上,实现满意度提升。通过建立科学有效、保障有力的精准防贫机制,让困难群众在享受过来帮扶政策的同时,又多了一层保障,提高了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增强了获得感,提升了满意度。自推动精准返贫综合保险以来,共赔付202.33万元,涉及204户871人,其中:因病防贫赔付92.90万元;因学防贫赔付0.66万元;因灾防贫赔付74.88万元;因产业发展失败防贫赔付6.76万元;因务工收入损失防贫赔付27.13万元,坚决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四、先行先试,乡村治理试点稳步推进
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在官庄镇主埠溪村、麻溪铺镇马家村、明溪口镇明溪口村、筲箕湾镇野柘村、深溪口隆兴村开展“一约四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一是实现乡村治理“三治”方式大融合。通过试点探索,高效统筹基层社会治理多方资源,探索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扎实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按照“三个清单”要求,组织村民完善好村规民约,发挥好工青妇老联合会、红白喜事理事会、幸福基金理事会、村经济合作组织(村合作社)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最大限度激发基层发展活力,进一步发挥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二是实现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大提升。通过试点探索,深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完善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三是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效大巩固。通过试点探索,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广积分制、数字化等典型做法。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文明家庭”“好婆媳”“美家美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等评选活动,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助力我县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四是实现农村社会公共秩序大稳定。通过试点探索,群众支持、参与、配合“万人红䄂章、问题大化解、喜迎二十大”行动的自觉性更强。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持续打击“村霸”。防范黑恶势力、家族宗族势力等对农村基层政权的侵蚀和影响。依法严厉打击农村黄赌毒和侵害农村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开展农村交通、消防、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风险隐患排查和专项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农村制售假冒伪劣农资、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健全农村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体系,严格落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措施。
五、全面发力,厕所革命助推乡村建设
截至2021年底,我县还有农村旱厕存量58000口,今年确定农村改厕26000口,居全省的县市区之首,可谓是任务重、时间紧、困难大。为此,我们将按照县委、县政府部署要求,全域谋划、高位推动、全速推进,以“微改造”撬动农村改厕“大民生”。一是强化宣传引导,重塑卫生习俗。充分运用新闻媒体、悬挂标语、村村响、宣传画册、村民代表会议、屋场大会和“万人红袖章、户户大排查、喜迎二十大敲门行动”等形式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人人参与厕所革命,共建共享优美环境”的良好氛围,实现改厕工作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二是整村推进,分类实施。在全面部署安排、全域推进的同时,把消除旱厕与美丽村寨示范创建和集镇村居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挂牌督战”相结合,实行全域安排、整村推进,确保创建村和挂牌督战村的改厕全覆盖、全清零。同时,坚持宜分则分,宜统则统的原则,把分户改厕和联户改厕相结合,并按照“钢体式”“现浇式”和“湿地式”模式,实行“一组一样、一户一策”改造。三是齐抓共管、凝聚合力。建立部门协作推进机制,县农业农村局和乡村振兴局牵头指导全县农村改厕工作,县市场监管等部门负责厕具的质量检测,县农业农村局和县卫健局负责农村厕所卫生标准技术;县发改、财政部门负责改厕项目立项及资金筹措。建立县乡村三级管护责任体系,本着“谁建设、谁管理、谁维护、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着力构建“建管维、责权利”一体化长效运行机制。四是监管并重、保障质量。着力强化把关,即严把材料质量关,严把施方质量关,严把监管质量关、严把验收合格关,确保“改一户、成一户、用一户”。五是强化督战、序时推进。实行“一周一调度,半月一汇总、一月一考核”的考评办法,推行“以奖代补”和“重奖重罚”机制,将改厕进度和改厕质量纳入到农村人居环境月度督战考核中,对进度滞后,质量不合格的乡镇,启动红黄牌预警问责。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大力促进乡村发展。一是着力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持续发展茶叶产业,加强现有16万亩茶园基地培管,稳步开发新造和品改低效老茶园4万亩;大力扶持“沅陵酱酒”,建设319国道沿线有机高粱原料基地1万亩和有机小麦酒曲原料基地1万亩,打造多元化产品链;加快中药材开发利用,建设六大千亩育苗(种)基地,新开发黄柏2000亩、黄精1000亩生态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二是着力壮大村集体经济。制定《沅陵县村级集体经济“消薄攻坚”行动方案》,持续实施村级集体经济“五个一百”工程,力争到2022年底,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92个薄弱村全面消除。三是着力推进稳岗就业。努力克服疫情影响,通过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就业岗位推送、就地就近就业等稳岗措施,确保全县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达18.18万人以上,其中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4.96万人以上。
(二)持续推进乡村建设。一是抓好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制定《沅陵县“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全面完成今年101个村庄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二是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一拆二改三清四化”为总抓手,按照“六无一全”标准,扎实开展“五治”行动。统筹财政衔接补助资金0.85亿元,全力推动100个“美丽村寨”示范创建和2.6万口农村户厕改造等行动。三是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着力推进水、电、路、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不断提升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三)大力改善乡村治理。试点开展“一约四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继续投入1000万元开展网格化管理工作,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助力我县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