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计划
沅陵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uanling.gov.cn 发布时间:2023-02-01 11:09
2021-2022年以来,县农业农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各级农村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四个区、打造次中心、挺进三十强”的目标,立足县情实际,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先后获得:“2021年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先进县”、“湖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021年全省长江禁捕退捕工作考核先进县”、“2021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2022年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奖项(退捕禁捕、粮食安全)各项工作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关心,上级部门的指导和支持,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2022年工作任务目标圆满完成
(一)粮食生产任务全面完成
预计全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6.44万亩,粮食总产量25.11万吨,(市里下达任务是66.2万亩,粮食总产25.1万吨),面积66.44万亩,完成度100.36%。总产25.11万吨,完成度100.03%。其中水稻41.9万亩、旱粮24.7万亩(玉米14.1万亩、大豆4.2万亩、红薯3.5万亩、高粱1.5万亩、苦荞1.2万亩、其他0.2万亩),优质稻32万亩,高档优质稻6万亩;秋冬种油菜25.5万亩,绿肥12.5万亩,蔬菜2.4万亩,完成年度任务的100%。
(二)养殖业稳步发展
截至2022年12月,全县生猪、牛、羊存栏分别达18万头、6.71万头和15.89万头,家禽存栏148.38万羽。因受网箱上岸影响,水产品较往年有所减少,仍可达18000吨;参保养蜂户623户,共21858箱。全县有畜禽养规模养殖场 205个,年饲养10万羽以上的家禽养殖合作社达4家。辉佳渔业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流水养殖基地通过农业农村部验收,被评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全县养殖业产值达12.6亿元。
(三)产业振兴全面推进
1.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完成2022年省巩固拓展产业扶贫成果重点项目申报工作,省巩固拓展产业扶贫成果项目800万元,安排6家带贫1000人以上的龙头企业进行项目实施,每家企业安排100万元;200万元安排7家带贫150人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项目实施。
2.主体培育增幅明显。全县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98家,其中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家庭农场104家;星级农庄6家。2022年已申报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
3.深入推进产业帮扶。一是巩固重点产业帮扶成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2017年1月1日以来,利用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涉农整合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定点帮扶资金、衔接资金等财政资金实施的产业帮扶项目开展产业帮扶协议履行情况“回头看”行动。通过实施2018-2020年省重点产业扶贫项目带动的全县6571户22099人脱贫户按帮扶协议正常分红。二是建立健全后扶帮扶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入股31家龙头企业、231家专业合作社产业项目以及发展自主创业模式等方式,实现了4534户易地扶贫搬迁户100%全覆盖。三是实施“一区一产业”。依托太常安置区建设后扶产业项目共计9个,受益搬迁户273户,年人均可增收0.62万元;整合涉农资金1057万元建设易地搬迁后扶产业项目8个,受益搬迁户246户,年人均可增收0.7万元。四是建设太安社区后续产业帮扶示范园。在太安社区建设万亩现代农业产业产业园。目前,已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了微菜园100亩;瞿家大溶芥菜专业种植200亩;豹皮山高粱、小麦、蔬菜轮作种植基地1280亩;豹皮山水果(金湘玉黄桃和太秋甜柿)种植200亩;优质稻及稻花鱼50亩。园区高粱、小麦、蔬菜基地的耕种,按网格划分给社区安置户种植,由社区合作社负责联系订单收购企业进行产品收购,预计亩均收入0.5万元,可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五是实施“千企帮千村”行动。强化对湖南省防返贫监测与帮扶管理大数据平台中登记的、有产业发展能力和产业发展意愿的防返贫监测对象的产业帮扶,全面开展“有精准识别台账、有帮扶主体带动、有技术指导服务、有产品保底回收、有财政资金扶持”的防返贫“五有”产业帮扶行动。充分发挥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市场营销、品牌创建、科技创新、经营管理、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人员就业、同业相帮、帮扶有主等方面的优势,全县2022年291户有产业发展能力的监测户与31家市级龙头企业签订了产品保底回收、技术指导等帮扶协议,建立了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保障
1、狠抓监管体系建设
202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紧紧抓住“一体两翼”发力,监管体系依靠县、乡、村、组四级协同共管;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初步建成,基本做到了县级监管重点生产单位和高风险产品,乡村两级对辖区内农产品生产单位实现了监管全覆盖,做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留死角。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认证,现我县保有地标产品3个,有机产品9个,绿色食品18个,标准化生产面积20.62万亩。2022年新获证绿色食品认证产品2个,新认证企业6家,产品6个,其中4家已完成材料申报,2家已完成前期工作,完成4个农产品生产规范编制,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4600余亩。农产品安全检测任务圆满完成。完成农产品定性检测任务2000批次,农残合格率达98.96%;完成果、蔬农残定量分析300批次(其中风险监测54批次)合格率98.31%(省市要求的合格率为98%);完成水稻等谷物类农产品重金属定量分析310批次样品的前期处制。
2、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大力提升碣滩茶等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品质,着力打造中药材黄柏“怀五味”知名品牌,全县现有全国农业区域品牌1个,“二品一标”产品30个,其中有绿色食品生产企业12家产品17个;有机食品生产企业11家12个产品;地理标志产品3个,授权使用单位31家。2021年、2022年“碣滩茶”荣获“一县一特”优秀品牌、“湖南气候好产品”称号。
(五)科技兴农行动持续开展
1.着力推进高素质农民人才队伍培育。充分利用涉农高校、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机构培育资源,分层分类分模块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围绕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优质湘米、湘猪等重点工程,开展高效种植和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绿色防控与肥药减量增效、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农村电子商务等方面培训,推进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全年完成农民素质教育35338人次,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带头人和专业生产及技能服务型人才培育490人。
2.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建设高素质农机队伍。在全县建立5个水稻机插秧示范片和2个油菜机械化直播示范片,全年推广烘干机4台组,油菜直播机11台,加强农机教育培训。全年共培训拖拉机驾驶员1期137人次,机插机抛秧培训班1期50人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新技术新机具宣传活动。全年举办机插机抛秧现场会1场,参训学员5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00余份。
3.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示范。重点推广示范了兆优5431、兆优5455、晶两优534、泰优959、农香42等品种。全县高档优质稻面积达到了5.01万亩,带动发展中高档优质稻32万亩以上,全面改善了稻谷品质。全力发展特色旱杂粮生产,稳定籽粒玉米、普通红薯、本地苦荞等旱粮作物,因地制宜开发了高蛋白大豆、小籽花生、菜用加工甘薯、菜用马铃薯、小宗杂豆、甜糯玉米、酿酒高粱等特色旱杂粮油2万亩以上;创建了2个千亩优质稻示范片,1个千亩高粱示范片。
(六)建立禁捕退捕长效机制
1.禁捕退捕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一是我县先后制定出台了《2022年沅陵县禁捕退捕工作方案》、《沅陵县落实长江禁渔真抓实干工作方案》、《沅陵县开展退捕禁捕“回头看”工作实施方案》、《沅陵县建立健全全县退捕禁捕和退捕渔民安置保障长效机制工作实施方案》、《沅陵县配合服务湖南省修订完善长江禁捕法律法规政策工作实施方案》、《沅陵县禁捕退捕渔民结对帮联工作方案》、《沅陵县2022年巩固禁捕百日集中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建立长效机制,修订了《关于沅江流域沅陵段禁捕的通告》,并将禁捕工作纳入了政府绩效、河长制、乡村振兴考核体系,紧紧围绕“有序退出、稳定保障、严格执法、长效监管”目标,完成“清船、清网、清江、清库、清市”和“无捕捞船只、无捕捞网具、无捕捞渔民、无捕捞行为、无非法渔获物买卖”五清五无任务。二是加强联合执法打击力度。2022年以来,开展专项执法行动150余次,联合县公安局、市场监管局、乡镇执法机构开展联合执法53次。共出动执法人员2518人次,执法船艇158艘次,执法车辆89辆次,水上巡航路程3775公里。共查处非法捕捞行政案件25起,非法渔获物销售行政案件4起,刑事案件3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8人,起诉30人。三是彻底拆除五强溪库区遗留网箱,全面启动养殖围栏网取缔工作。2022年3月,由县组建专班配合属地乡镇对县域遗留网箱、平台进行全面核实清理,6月,全县遗留网箱共1047口已全部拆除到位(陈家滩340口,肖家桥408口,清浪299口),7月23日,陈家滩、肖家桥、清浪三乡镇80个垂钓平台全部拆除到位(陈家滩14个,肖家桥29个,清浪37个)。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沅陵县省河湖长制暗访片披露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综合协调、政策、销鱼、集中整治、违法打击、维稳、舆情防控、督查问效、执纪问责等九个工作专班,制定了《沅陵县省河湖长制暗访片披露问题整改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养殖围栏网取缔工作。
(七)配套体系不断完善
1.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推进。2022年省农业农村厅下发《关于下达2022年农田建设任务及编制项目实施计划的通知》(湘农发〔2022〕13号)。下达我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4.6万亩,资金总额7907万元。我县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于4月21日完成了规划设计单位的招投标工作,确定了中标单位,4月22日至5月10日,进行项目选址和现场规划设计。6月9日至11日,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开展了沅陵县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初步设计评审工作,原则通过了规划设计文本,并相应提出了修改、完善意见。7月20日至8月11日,根据设计单位修改后的规划设计,由造价咨询公司出具了整个项目的工程预算,县财政评审中心对“沅陵县筲箕湾镇等18个乡镇野柘村等88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22年)”进行了预算评审,并出具了评审报告。根据县人民政府统筹安排,由辰投公司于9月28日挂网,10月20日至10月21日公开招投标,由于疫情影响,推迟到11月开标。
2.农业机械化程度稳步提升,作业范围不断拓展。全县机械耕整面积61.25千公顷,机械收获面积17.45千公顷,机播机插面积完成13.83千公顷。2022年全县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95%,比去年提高1.54个百分点,其中:机耕水平92.33%,机播机插水平20.66%,机收水平26.07%。2021年,全线继续采取“为机育秧、大户购机、办点示范、技术指导”方式大力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努力稳定以往的推广成果。全县水稻机插秧面积12.93千公顷,水稻机插秧水平44.59%,较上年增长3个百分点。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22%。茶园生产机械化逐步发展,茶园生产机械化水平达35.61%。注册登记两家茶园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总数保持11家,新增2家现代农机合作社(目前,全县有现代农机合作社5家,省级示范社2家)。山地农业机械化着实推进,林果业(果茶桑)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2.66%。
3.测土配方技术全面推广。深入开展农企合作,建立标准化配方肥经销网点23个,智能化配肥网点3个。大力推广配方肥进村到田。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实施一年来,共推广使用配方肥1650吨。推广配方肥应用面积超过12.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累计面积70.89万亩次(截至目前全年计划测土配施肥任务数的70.89%),总计减少不合理施肥211.84吨(纯量),共节本418.4万元,农作物增收2062.75万元,共计节本增收节2481.15万元以上。
4.多种举措全面实现耕地抛荒整治任务清零。一是全面推进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驻村干部包大户,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充分发挥“四支队伍”在抓耕地抛荒整治中的重要作用,推动耕地抛荒专项整治工作顺利开展。各乡镇人民政府切实承担起属地主体责任,主要负责同志靠前指挥、深入一线,因地制宜,将耕地抛荒整治和粮食种植计划等各项任务逐级落实到村组户。二是政策保障。认真落实国家惠农强农政策,强化政策激励。严格执行耕地地力补贴政策,按照“种地得补贴,不种地不补贴”原则,规范补贴发放操作程序,享受补贴的农民要做到耕地不撂荒,地力不降低;全面落实适度规模经营和稻谷目标价格补贴等政策,适度规模经营(30亩以上)补贴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种粮农民合作社、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农业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倾斜;稻谷目标价格补贴发放对象是本县内在计税面积内种植食用稻谷的农户和水稻种植3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建立县财政激励扶持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三是技术保障。县农业农村部门和乡镇农技人员全程开展技术指导,做好土地流转、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农机推广等方面服务,针对不同类型的抛荒耕地,落实复耕复种措施,做到了“宜水稻则水稻、宜旱粮则旱粮、宜经作则经作”,切实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四是纪律保障。县政府将耕地抛荒专项整治工作纳入对乡镇党委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县纪委监委,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全程开展督查,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乡镇开展专项督查指导,督查结果予以全县通报。我县的耕地抛荒整治任务为42512.04亩,截至2022年7月8日,我县已完成复耕复种面积42512.04亩,复耕率为100%,实现耕地抛荒清零。
(八)农村面貌明显改善
一是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大力实施露天粪坑、临时棚厕、农村旱厕治理行动,一体抓好问题厕所整改、户厕摸排、厕所改建任务,截至目前,已完成农户改厕23707口,公共卫生厕所修建16座;全县100个“美丽村寨”创建村已验收合格;危旧房屋改造348栋;生活污水集中处理12处。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9040余万元,已拨付到位资金6300余万元。二是统筹推进美丽创建行动等“十大行动”,7至9月份,共清理水塘830口、沟渠95公里,拆除露天旱厕、简易棚厕654个,拆除乱搭乱建及废弃房屋4235处,建成小型人工湿地56处,启动集镇村庄生活污水集中连片治理项目12处2383户。三是广泛宣传发动。坚持线上与线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通过电视、广播、横幅、村村响、宣传画、屋场会、抖音、微信等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广泛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政策宣传,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参与,树立乡村文明新风。
(九)农村活力得到激发
1.土地流转步伐加快。截至2022年10月全县已完成耕地流转面积11.43万亩,其中稻田流转面积9.17万亩,旱地流转面积2.26万亩。全县到县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办理完成流转面积共计10554.18亩,流出方户数计2444户,耕地流转面积占家庭耕地总面积的18%。我县的土地流转面积中,主要流入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
2.扎实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我县二轮承包耕地面积44.62万亩(95年承包面积),国土“二调”耕地面积68.07万亩。信息化平台建设已完成设备安装、数据导入和业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档案整理工作完成任务,已完成122996户档案整理归档,并移交县档案馆。
3.农村宅基地管理日趋规范。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指导各乡镇建立健全联审联办办公室,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开展联审联工作;配齐村级协管员,建立村协管员制度,明确了协管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巡查制度,定期开展农村建房工作动态巡查,实行网格化管理,建立奖惩机制。2020年7月至2022年9月底,全县共审批农民建房1672宗。
4.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序。完成全县386个村的清产核资工作;15个村进行股权量化,资料录入全国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开展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变更,与银行部门配合开始村集体经济法人印鉴的更换、“共享贷”授权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参与县委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全县92个集体经济薄弱村进行消薄,对16个中央财政扶持项目村进行项目指导、验收、拨款及资金监管。
5.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发农业农村活力。一年来,全县录入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及专业大户共计120家,比上年增加12家。新培育申报5家省级示范家场,25家县级示范农场及1家省级重点支持农场,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创建工作正在我县全面有序推进。截至2022年10月,全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社986家,带动农户5000户,新培育(申报)省级示范合作社3家,国家级示范社1家。
(十)农业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1.大力开展农业法制宣传培训。一是积极开展农业“送法下乡”活动,以“非瘟防控”、“动物春防”、“外来物种入侵”、“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耕地弃荒抛荒”、“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禁捕退捕”等农业动植物疫病防控和执法巡查为契机,积极开展行业法治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接受农民咨询2500余人次;组织政策法规股、执法大队、植保站、科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农机、畜牧、农经、定点屠宰等工作人员为来访群众解答农业农村政策法规、农药识假辩劣的维权知识、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村宅基地管理与审批等相关知识的咨询。此次活动为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二是积极开展农资打假宣传活动。分别于3月初—4月15日和8月15日—9月15日,我们与县畜牧中心、县农机中心、生猪定点屠宰办及局相关职能监管股室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春、秋季农资打假“春雷行动”、渔政执法“亮剑行动”等专项行动,通过张贴标语、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共发放《农民朋友如何购买种子》、《农药识假辩劣的维权知识》、《假劣肥料的直观识别方法》《农村宅基地审批流程》等宣传资料2000余份,张贴标语50余条,挂横幅10余条。全年本局立案查处违法经营农业投入品案件3起,结案3起;渔政立案查处31起,结案29起,移送公安2起,罚没款10余万元;
2.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成效显著。新一轮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后,我县构建了“局队合一”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模式,以“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渔政、农村宅基地”为重点,在农业农村领域开展全方位的执法监管。全面形成工作合力,综合执法成效显著。2020年以来,我队共计办结涉农领域行政案件65件,其中2020年13件,2021年17件,2022年35件;共处罚金13.1555万元;移送司法案件4件。全力维护农资市场秩序。共开展农业投入品市场执法检查100余轮次,出动执法人员600余人次,检查农药产品3000个以上、种子品种400个以上、化肥品种300个以上、兽药品种1200个以上、饲料品种350个以上。重拳出击全力打击非法捕捞。共开展非法不来集中打击行动60余次,参加执法人员400余人次,动用水上执法船60余次,车辆40余次。收缴网具200余公斤,地笼、虾笼300余个。追根溯源全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共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50余次,出动执法人员200余人次,检查规模养殖场224家个,农产品生产基地71个,超市、批发市场12家。积极履职全力守住耕地红线。共开展农村宅基地执法巡查20余次,出动执法人员100余人次,发现问题线索10余起,立案3起。
二、2023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2023年,全县粮食生产播面稳定在66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25万吨,(稳稳端牢中国粮,做优做香怀化饭);开发新造和品改低效老茶园4万亩,重点打造精品茶园20个。新建2条精制茶加工生产线,改造升级10个名优茶标准化初制厂;力争申报成功2家市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加快培育经营主体,培育3家以上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省级联合体2家;努力打造“沅陵大曲”中国驰名品牌、湖南白酒行业前三强行列,计划建设319国道沿线1万亩有机高粱原料基地和1万亩有机小麦酒曲原料基地;计划全县生猪、牛、羊存栏分别达19万头、7万头和16万头,家禽存栏150万羽。稳定全县畜禽养规模养殖场200个以上,年饲养10万羽以上的家禽养殖合作社达4家,全县养殖业产值达13亿元。加大加快对“蔬菜、小水果”特色种植力度。积极争取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建设项目;继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力度,新建追溯网点3个。完成定性检测(速测)2500批次,定量分析600批次,风险监测完成200批次。
(二)工作重点
1.全力提高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把千方百计促进粮食增产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稳定面积,优化布局,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广优种、优法,促进生产集约化发展,确保粮食、油料、生猪等主要农产品增收。
2.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是着眼于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市场紧缺的农产品;着眼于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着眼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着眼于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二是继续抓好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利用项目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努力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三是积极发展风险小、效益高的设施农业;积极发展周期短、效益高的冬季农业;积极发展瓜菜、果药等高效特色农业。
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充分发挥龙头农业项目的示范带头作用,大力推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格局,培育和完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对农民加强技术方面的支持,开展节能减排、带动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逐步改变传统农业。
4.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厕所革命”,加强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建设项目保质保量完成,按期启动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使农民享受高效便捷的农业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培训体验服务。
5.着力提高科技兴农水平。一是大力推广绿色高效、农技农机结合、全程机械化生产等新技术新模式、着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重点抓好农业机械化和集中育秧两个关键环节,推动我县标准化集中育秧基地,补齐水稻生产播栽环节机械化短板。二是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服务。全力开展科技培训和科技服务。围绕主要农作物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扎实开展好冬春农业科技服务活动,因地制宜,多形式,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科技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农技推广系统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公益职能和技术支撑作用。
6.着力扼制农业面源污染。大力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实现粮食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5%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4%以上。加快实施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积极争取新的项目资金,提高粪污资源利用化率,粪污资源利用化率达77%以上。
7.推进农业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建立村集体经济组织,指导全县集体经济组织开展股权量化工作。对经营性资产较大的村(居),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强农村土地确权成果应用,建立土地流转管理机制、服务机制,规范土地有序流转。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杜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8.维护农业农村领域繁荣稳定。抓好隐患排查,加强农业机械、农药经营与使用、能源沼气、饲料生产企业、规模养殖场、水产养殖平台、屠宰企业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坚持“严”字当头,将日常巡查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完善相应制度,提升执法质量,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开展私屠滥宰、非法捕捞、农业投入品、乱占耕地建房、农机顽瘴痼疾整治等农业综合执法,形成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长效机制。
(三)保障措施
1.积极向上争取支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时刻关注政策动向,深入分析研究国家政策资金扶持方向,找准与我县的结合点,有针对性的向上进行项目资金争取。
2.加强目标绩效考核。强化目标导向,按照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认真研究指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分管领导和承办股室。制定科学考核办法、将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将目标任务完成与年终绩效相挂钩,确保年底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3.压实压紧工作责任。按照“每月调度、每季排名、年终考核、兑现奖惩”的原则,将每项有考核任务的工作明确到相关分管领导和责任股室(单位),并签订责任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