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县推进“6+3”现代化产业新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沅陵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uanling.gov.cn 发布时间:2023-06-21 11:39
市委六届四次全会确定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产业链式集群发展,着力建设先进制造、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医药健康、农林产品及其加工5大产业,推进链式布局、集群发展,形成“5+N”现代化产业新体系,确定了“13+2”重点产业链和特色产业发展方向。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牢牢把握企业、产业、产业链、产业生态“四个着力点”,加强产业支撑服务能力建设,做强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协同创新链,加快推进全市“5+N”现代化产业新体系建设,着力培育我县“6+3”现代化产业新体系,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主导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为实施“五新四城”战略、实现“建设四个区、打造次中心、挺进三十强”目标贡献力量,为加快沅陵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把推进“6+3”现代化产业新体系建设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头号工程”,建立“链长制”,制定目标、明确职责、统筹协调、上下联动,凝心聚力强产业、合力攻坚壮企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强政策引导,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坚持对外开放、创新驱动。做大做强开放合作平台,更大力度招大引强、招才引智。强化创新性现代化产业新体系建设,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统筹推动政策创新、能力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协同创新,全力突破关键领域关键环节。
——坚持协同联动、统筹推进。全面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通过垂直整合、配套协作,突出主业、彰显特色,加快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坚持企业引领、项目拉动。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四上企业”,推进企业上市“金芙蓉”跃升行动,发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对产业生态有主导力的领军企业和对产业链节点有控制力的“单项冠军”企业。健全项目全周期管理服务机制,紧盯产业短板弱项,狠抓项目招引、产业配套,加快项目落地建设、投产达效。
——坚持政策带动、分类指导。坚持“一事一议”,制定差异化扶持措施,健全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体系,全力打造产业发展政策洼地,推动专业化、差异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重点打造“6+3”现代化产业新体系,即:电子元器件及材料、金属新材料、新能源及其装备、文化旅游、品牌茶酒、现代中医药种植加工6大产业链,商贸物流、现代畜牧、种业及粮食加工3个特色产业,新增“四上”企业50家以上,实现总产值600亿元以上,培育产值过100亿元的产业链2条、过10亿元企业10家以上、过亿元企业20家以上,上市企业达到2家。
二、重点任务
立足“6+3”现代化产业新体系,进一步明确6大产业链和3个特色产业发展目标,包括重点园区、市场主体、重大项目、关键技术、重点产品、供应链以及主要招商对象等,通过精准匹配优势资源,聚力建链强链补链延链,推动产业加快布局。
(一)产业链建设。聚焦6大产业链打造国家级或省级产业集群,实现总产值500亿元以上,招商引进20家以上上、中、下游链条企业。
1.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产业链
以湖南奇力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为头部企业,依托湖南(沅陵)台湾工业园的产业基础,着力打造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产业链,引导扶持奇力新电子、向华电子、美桀电子等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奇力新电子元器件及材料生产、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平台公共配套设施、标准化厂房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产业综合体,畅通产业上、中、下游生产环节,加快招引落地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上、中、下游产业链项目。到2025年,力争累计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家以上,力争产值达到50亿元。
2.金属新材料产业链
以湖南辰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为头部企业,提质升级金、锑、钨、铅、锌、钒等原材料采掘加工。依托辰州矿业、山能环保、西澳矿业、鑫瑞矿业、长青矿业现有基础,加强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生产能力和效益。加快辰州矿业智慧矿山示范建设、山能环保5万吨氯铵法生产线扩能等项目建设。打通产业上、中、下游生产环节,加快招引落地金属新材料产业上、中、下游企业。到2025年,培育规模企业5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力争产值达到300亿元。
3.新能源及其装备产业链
以五凌电力有限公司为头部企业,着力开发水电、风电、光伏、抽水蓄能、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重点实施车坪抽水储能发电,五强溪、凤滩、高滩3大水电站扩机和技改扩能,圣人山、让家溪等9个风力发电,荷叶坪、高村等10个光伏发电,垃圾焚烧发电,着力引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2家。到2025年,实现新能源总装机676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399万千瓦(含抽水蓄能发电)、风电装机138万千瓦、光伏及其他新能源装机139万千瓦,力争产值达到100亿元。
4.文化旅游产业链
以湖南省千里沅水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为头部企业,重点推动文旅、茶旅、渔旅、康旅、工旅“五旅”协同发展,聚力打造湖南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国学文化、二酉藏书文化、传统龙舟文化,进一步擦亮大唐龙兴讲寺“大西南国学讲堂”、二酉山“中华第一书山”名片。强力推进借母溪旅游综合服务区、辰州古城夜文化街区、二酉山景区提质改造、龙兴讲寺国家4A级景区创建等项目建设,全力办好怀化市第二届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举办沅陵传统龙舟大赛。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资源,积极盘活借母溪、辰龙关、胡家溪等景区资源资产,加快推动水面游、文化游、生态游融合发展,争创怀化打造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样板区。以环洞庭溪沅水特大桥旅游规划为引领,以点带面,助力东北片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力争实现国家4A级景区2个、国家3A级景区10个、四星级旅游饭店2家、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3家,新增规模企业5家以上,接待游客达1000万人次,力争年收入达到100亿元。
5.品牌茶酒产业链
以湖南碣滩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沅陵大曲酒业有限公司为头部企业,整合县内百余家茶企,重点推动碣滩茶、沅陵大曲酒品牌提升。聚力打造“全国重点生态产茶县”、“全省知名酱酒产区”。着力推动茶园品改、有机茶园认证,建设5—6个可游、可体验的观光茶园基地,推进“五彩湘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打造沅水两岸生态有机茶、319国道百里九乡十万亩茶旅融合经济走廊。坚持科技赋能,提高茶叶产业数字化水平。整合现有茶企,组建湖南碣滩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打造“旗舰”企业,争取尽快上市。加快推进沅陵大曲酒厂二期建设,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沅陵酒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到2025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20万亩,茶叶年产量3万吨,高粱小麦种植面积6万亩,品牌白酒年产6000吨,培育亿元茶叶龙头企业5家以上,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以上,力争产值达到50亿元。
6.现代中医药种植加工产业链
重点围绕黄柏、黄精、石菖蒲“两黄一石”等道地中药材品种,聚力打造武陵山片区中药材集散中心。培育中药材初加工企业20家以上、精深加工企业5家以上,力争引进3-5家国内知名药企落户沅陵,实现集群集聚发展,培育生态黄柏和中草药生育保健两个品牌,培育50家本土中药材龙头企业,建设县域道地中药材万亩示范基地5个以上。建成一个占地500亩左右、以中药材加工及集散为主的大健康产业园,建设武陵山片区中药材集散交易中心,建设省级、国家级森林康养和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到202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力争产值达到20亿元。
(二)特色产业建设
1.商贸物流特色产业
聚焦沅陵港物流产业园,做大增辉物流、农产品交易市场及冷链物流仓库、产业开发区中小企业仓储配送中心以及县内快递、邮政等规模,提升服务水平,突出粮食、茶叶、饲料、矿石、钢材、砂石、木材等商品,打造大湘西片区大宗货物集散中心、批发交易市场。切实强化服务保障,加快推进官新、张官、沅辰高速建成通车。强力推进沅陵港口码头及仓储物流产业园项目,积极对接怀化国际陆港,努力建设“公铁水”多式联运,实现商贸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实现新增“四上”企业10家以上,力争实现年产值50亿元。
2.现代畜牧特色产业
以沅陵县惠生肉食有限公司为头部企业,做大、做强湘西牧业、旺顺农业、宏信农牧等养殖企业,立足生猪、牛、羊、鱼等畜牧水产品种的养殖、屠宰、加工,积极引进畜牧养殖、肉类加工、成品销售企业。加快惠生肉类定点屠宰场等项目建设,力争2023年底形成生产能力,年屠宰加工肉类产品达到5万吨。到2025年,新增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以上,力争产值达到50亿元。
3.种业及粮食加工特色产业
加强与中粮、华大基因等500强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山区地理、气候、生态优势,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扩大种植面积,提升种业及粮食加工能力。一是充分利用地域广阔优势,稳步提高粮食生产面积,在2022年66.42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基础上,通过持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抛荒整治,到2025年力争实现粮食播种面积67万亩;二是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增加粮食产值,利用山区地理、气候、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优质水稻和高价值特色旱杂粮生产,到2025年实现优质水稻生产比例达到90%以上,其中高档优质水稻10万亩,依托沅陵大曲酒业发展高粱小麦6万亩;三是利用当地优质水稻,通过扶持大米加工企业质量认证和品牌建设,创建高档优质粮食品牌,提高粮食附加值;四是加大与中粮、华大基因等500强企业合作,积极发展粮食种业、粮食加工销售。到2025年,力争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
三、开展四大攻坚行动
实施创新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产业链精准招商四大攻坚行动,确保三年行动计划落地落实。
(一)创新平台建设攻坚行动
工作任务:⑴加强“高精尖缺”人才队伍建设;⑵推进产学研深度结合;⑶加快科创平台建设;⑷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⑸推动企业组建创新联盟;⑹加速企业技改升级; ⑺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二)高层次人才引进攻坚行动
工作任务:⑴完善人才政策体系;⑵柔性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⑶建立政校企合作联席会议机制;⑷扩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规模;⑸关键技术人才实行一事一议。
(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攻坚行动
工作任务:⑴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⑵打造高水平工业设计中心;⑶加大金融支持服务业力度; ⑷加快培育科技信息服务业;⑸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⑹拓展农业生产性服务领域;⑺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
(四)产业链精准招商攻坚行动
工作任务:⑴推进产业链招商责任制;⑵编制产业集群招商“三图三库”;⑶建立服务项目落地开工联席会议制度;⑷创新招商工作模式。
四、扎实推进2023年度招商引资工作
(一)目标任务
到位省外境内资金8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00万美元,完成外贸进出口8亿元;新引进“三类500强”企业3家,争取引进首次落户湖南的“三类500强”企业1家,完成新引进“三类500强”项目1个;新引进2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13个,其中10亿元(含)以上2个,外贸实体企业项目6个,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家,现代服务业品牌企业项目1个;完成湘商回湘投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22亿元,湘商回湘投资新注册投资企业20家以上。
2023年推进“6+3”现代化产业新体系建设招商引资任务:力争引进项目50个,合同(协议)资金95亿元,到位资金21亿元。9个产业链、特色产业工作专班招商引资任务如下:
1.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产业链:力争引进项目10个以上,合同(协议)资金20亿元,到位资金4亿元以上。
2.金属新材料产业链:力争引进项目5个以上,合同(协议)资金10亿元,到位资金2亿元以上。
3.新能源及其装备产业链:力争引进项目3个以上,合同(协议)资金40亿元,到位资金8亿元以上。
4.文化旅游产业链:力争引进项目8个以上,合同(协议)资金10亿元,到位资金2亿元以上。
5.品牌茶酒产业链:力争引进项目3个以上,合同(协议)资金3亿元,到位资金1亿元以上。
6.现代中医药种植加工产业链:力争引进项目7个以上,合同(协议)资金3亿元,到位资金1亿元以上。
7.商贸物流特色产业:力争引进项目3个以上,合同(协议)资金3亿元,到位资金1亿元以上。
8.现代畜牧特色产业:力争引进项目5个以上,合同(协议)资金3亿元,到位资金1亿元以上。
9.种业及粮食加工特色产业:力争引进项目6个以上,合同(协议)资金3亿元,到位资金1亿元以上。
(二)工作措施
1.实施招大引强。重点洽谈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以上的主导产业、“专精特新”项目、“三类”500强企业、上市公司,着力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项目。
2.坚持精准招商。利用好中产集团专业招商团队,聚焦“主责主业”,聚焦怀化国际陆港,围绕电子元器件及材料、现代中医药种植加工等产业及龙头企业的上中下游产业链,主攻大湾区、长三角、长株潭等重点招商区域目标企业,开展精准对接、精准走访、精准洽谈。
3.突出产业链招商。围绕“6+3”优势特色产业,按照“上游找下游、下游找上游、中游找两头”的思路,充分发挥“6+3”现代化产业新体系建设工作专班既抓产业链建设又抓产业链招商工作的优势和职能,找准结合点,用产业链的延伸集聚相关项目,形成产业链上中下游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滚动效应和集群效应。
4.开展以商招商。依托湖南(沅陵)台湾工业园,借助奇力新等已落户企业的信息渠道、商务渠道、人脉资源进行以商招商。充实沅陵籍企业家信息库,打好“亲情牌”,深入推进湘商回归和返乡创业工作,积极“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介绍沅陵资源,讲好沅陵故事,鼓励引导有实力的沅陵籍企业家、高层次人才回乡创业,并落实专人进行跟踪对接。
5.组织节会招商。全年赴外地举办招商推介会暨重大项目签约活动不少于2次,通过各类报刊、电视、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大力宣传我县招商引资政策和重点项目,利用承办全市全市旅发大会契机,集中招商并签约一批优质文化旅游产业项目。
6.突出专业招商。从乡镇和县直单位抽调一批综合素质高、懂政策和业务、适应招商引资和外资外贸工作的事业编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县投资促进事务中心,负责招商引资项目包装、对外联络、商务洽谈等,协调招商引资项目落实落地;抽调一批优秀年轻干部派驻“长三角”、“珠三角”、“长株潭”、“大湾区”等地,开展专业招商(具体人员和方案由县委组织部确定)。
(三)加强领导
成立沅陵县推进“6+3”现代化产业新体系建设招商引资工作总链,由县委书记、县长任总链长,县委和政府分管招商引资工作领导为副链长,其他相关县领导、产业链相关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设县商务局),由分管副县长任办公室主任,县商务局局长任办公室副主任,分管副局长和职能股室长等为办公室成员,负责日常协调、联络和考核工作。
(四)奖优罚劣
1.纳入绩效考核。将“6+3”产业链和特色产业招商引资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对各产业链和特色产业工作专班绩效考核,实行月调度、月考核、月排名,全年进行综合绩效考核。
2.兑现奖励措施。从各单位综合绩效奖金中提取3000元,对完成考核任务的产业链和特色产业工作专班链长、副链长、牵头单位负责人和成员单位负责人,可按120%发放考核奖金(从各单位自有资金中列支),当年考核优先评定为优秀等次,符合提拔和晋级条件的优先提拔和晋级。
3.落实惩戒办法。对未完成考核任务的产业链和特色产业工作专班牵头单位负责人、成员单位负责人,取消评先评优资格,当年不得评定为优秀等次,次年不提拔、不重用、不晋级。按月进行考核排名(具体考核牵头单位负责人和成员单位负责人),第一次排名后三名的,予以全县通报批评;第二次排名后三名的,由县纪委书记和县委组织部部长进行约谈;第三次排名后三名的,直接调整工作岗位。对每季度排名后三名的,记黄牌一张。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沅陵县“6+3”现代化产业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6大产业链和3大特色产业产业链正副链长、4大攻坚行动工作专班正副班长任副组长,县直有关单位、21个乡镇(含2个便民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实行链长责任制,“6+3”优势特色产业工作专班在抓好产业链建设的同时负责各自产业链或特色产业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县发改局,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县发改局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县工信局、县商务局、县林业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文旅广体局、沅陵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县辰发控股集团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二)成立日常工作机构,强化人员经费保障。成立沅陵县产业发展促进事务中心(县发改局内设股室),核定事业编制5人,工作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负责全县产业发展调度、考核、相关数据上报等日常工作。
(三)完善工作机制。实行“月通报、季讲评、半年小结、年度考核”工作机制,按照“五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即“一名县级牵头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张产业图谱、一个项目清单、一个招商计划”,常态化开展工作调度,推动解决具体问题,共性、难点问题提交县领导小组决策研究解决。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加强督促检查,对工作不力、进度滞后的抓好整改落实。
(四)细化目标任务。“6+3”现代化产业新体系工作专班和4大攻坚行动工作专班要在3月底前制定好三年行动方案、年度工作计划、“三图三库”,梳理出本县“四上”企业名单,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行业单位,具体到企业、到项目,建立台账,明确月度、季度、年度目标,确保任务目标完成。要组建工作班子,3月15日前完成工作人员抽调和到岗开展工作,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每年梯次形成一批能实现产能产量、能上报产值数据、能实缴税收收入的规模企业。同时,要加强与市各产业链和特色产业专班的联系,对接和承接好产业项目入驻落地,研究市对县考核计分办法。
(五)强化运行监测。高度关注影响我县产业链发展的短板,特别是能源消耗总量、环境容量限额、行业减产、企业下规等重点问题,找准主要矛盾,做好预测、预警、预报。建立完善中小企业运行分析体系,重点对“小升规”、“专精特新”等中小企业进行监测分析,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提高服务企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抓好新项目投产纳统,有针对性地扶持做大后备企业,争取早日达到入库申报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