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机关各单位,省市驻沅单位:
《关于加快沅陵县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的实施方案2021—2025年》已经县人民政府第3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沅陵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8月18日
关于加快沅陵县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
发展的实施方案(2021-2025年)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的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六稳”“六保”决策部署,实施“三高四新”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构建完善现代化工业经济体系,推动全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升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意见》(湘办发〔2020〕7号)和《怀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怀化市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怀政办发〔2021〕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加快全县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全县电子信息制造、有色金属循环经济、水电风电扩能增效、品牌茶酒打造等4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产值均达到100亿元以上,占全县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
二、发展内容
1.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链。到202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发展到25家,年产值过100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15%。其中培育年产值过亿元企业10家、过5亿元企业3家、过10亿元企业2家、过20亿元企业1家;税收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1.6%。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努力将电子信息产业园打造成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特色示范园区。在不断强化以水、电、路、房、网、讯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着力建设 “四区”(以电子元器件灌封胶、软磁铁粉芯为主的电子原材料产业区;以电感、电容、电阻为主的电子元器件产业区;以生产手机、传感器及智能仪表、移动通信基站为主的智能终端产业区;以创新、科技、孵化为主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区),加快构建“链群”(电子信息产业链及产业、企业、产品三大集群),积极培育“主体”(企业创新主体),大力提升“中心”(货运仓储物流中心),不断夯实“平台”(产业承载平台)。重点加快沅陵台湾工业园区建设,推动以电子元器件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2.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以黄金、锑品、钨、锌等为主的有色金属加工制造产业链,大力推动有色金属加工制造产业延链、强链实现跨越式发展。重点以辰州矿业、山能环保等企业为依托,立足现有产业做大做优做强,不断增加科研投入,引进新工艺、新技术,做好现有产品的深度开发,发展新型有色金属制造业。计划投资30亿元,发展有色金属加工制造企业5家,到2025年,全县有色金属加工制造产业总产值力争达300亿元。其中黄金年产量达到60吨以上,锑品4万吨,钨品3000标吨,各类锌产品20万吨。高新技术企业5家,税收超5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10亿元。
3.水电风电扩能增效产业链。水电和风电光伏并行,打造湖南清洁能源新基地,到2025年装机容量达500万千瓦以上,产业链产值力争达到100亿元,税收超5亿元。水电企业进行水能资源综合利用,实施扩能改造。推进五强溪电站、凤滩电站、高滩电站扩机增容项目建设步伐。在政策和环境允许的前提下加大小水电开发,利用地下工程技术、管道渡槽引水发电和大型抽水蓄能等新型技术开发我县的小水电,使生态环境保护和清洁能源开发和谐发展,使我县水力发电装机总量达到300万千瓦以上,水电行业进一步做大;到2025年水力年发电量达到150亿度以上;水电行业工业产值达到40亿元。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以圣人山风电项目为龙头,加快推进二期、三期项目建设,完成产能达到15万千瓦;同时加快华能让家溪风电、华电沅陵风电光伏一体化、北京东润环能投资的风力发电、湖南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200千伏光伏发电项目在全县有立地条件的场所落地建设,力争装机容量达200万千瓦,产值达60亿元。
4.品牌茶酒打造产业链。坚持“品牌带动、依托资源、集群联动、融合互动”发展理念,以“突出特色、健全链条、丰富品种、提高质量”为路径,大力发展茶叶、白酒加工产业。引导企业制定品牌发展计划,加快碣滩省级区域品牌推介和宣传力度,着力培育以沅陵大曲的湘派酱香白酒品牌,挖掘、开发具有湖湘特色的绿色茶酒产品占领国内市场。以沅陵大曲酒业,辰投碣滩、沅陵碣滩、干发碣滩、皇妃碣滩、凤娇碣滩茶业等企业,以内部产业升级为主招商,进行资源整合,加强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开发新型产品。同时,大力引进农副食品深加工及酒制造企业,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大力培养一批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优势农产品品牌。计划实施茶、酒加工业项目5个以上,计划投资10亿元以上,建设标准化厂房5万平方米,发展茶饮料及酒制造企业15家以上。到 2025年,我县茶、酒制造加工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家。
三、发展措施
1.提升创新水平。开展产业链技术调研摸底。调研梳理各产业链技术发展现状,全面掌握技术需求及供给能力。建立专家技术服务体系。分产业链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及时研究产业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为产业经济、技术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实施科技特派员帮扶行动,为链上企业提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资源引进、战略咨询等服务。开展技术供需对接活动。通过“揭榜对接”方式,邀请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等技术团队帮助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各产业链适时举办技术供需对接会,发布链上企业项目成果和技术需求,引进资本、技术、人才,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鼓励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对新组建成立的以主导产业集群为方向、骨干企业为牵头单位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一次性奖励30万元;对新获批的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知识产权联盟的牵头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牵头单位:县科技局,配合单位:县发改局、县工信局、县财政局、县市场监管局)
备注:怀化市奖励标准为30万元、50万元。
2.推动产业集聚。发挥产业园区磁场效应,引导产业不断向园区集聚,形成区域分工有序、相互协作、前后配套、链接紧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组建产业集群发展促进机构,为集群内企业或平台提供产业、投融资、经营管理、市场开拓、人才培育等咨询和培训服务,承担集群内部公共服务事项。围绕电子信息,绿色食品加工,新材料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建设互为配套的产业链体系。探索项目准入联审机制,引导重大产业项目入园发展,避免园区同质化建设和恶性竞争;上述类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在1亿元(含1亿元)以上的,按项目实际投资额给予一次性招商引资奖励,奖励标准按照《中共沅陵县委办公室沅陵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沅陵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九条措施>的通知》(沅政发〔2020〕21号)规定执行。(牵头单位:县工业集中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县沅陵分局、县工信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商务局)
备注:怀化市奖励标准为最高50万元。
3.培育链上企业。链上龙头骨干企业纳入县级帮扶,一企一策,切实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类问题。鼓励骨干企业加强对接合作与兼并重组,促进优势互补与强强联合,支持其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积极引导小微企业围绕龙头企业需求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实现专、精、特、新发展。组建产业联盟,推动联盟内的企业实现信息互通、技术互联、产品互供、资源互补等,形成强大发展合力。对年主营业务收入新上5亿元、10亿元、2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链上企业,分别奖励5万元、10万元、20万元、50万元、100万元。进一个档次奖励一次,退档再进不予奖励。(牵头单位:县工信局;配合单位:县财政局、县科技局、县工业集中区管委会、相关乡镇)
4.强化要素保障。加强金融扶持。深化政银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开发适应产业链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建立产业链金融服务中心或事业部;支持高成长性的骨干企业上市融资,为链上企业增信融资。做好土地保障,重点保障链上企业发展所需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使用园区周转用地指标,建立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应报尽报、应审尽审;实行弹性供地模式,降低工业用地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价款。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积极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产业园区电网建设和国家增量配电试点建设,组织符合条件的链上企业进入电力直接交易市场。加快人才引进,全职引进人才其缴纳个人所得税县级所得部分,由县财政按50%比例奖励返还给本人;各产业链龙头企业可分别推荐3—5名中层骨干人才,在子女就学、职称评审、荣誉资质等方面给予支持。(牵头单位:县工信局,配合单位:县金改办、县发改局、县教育局、县人社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沅陵县工业集中区管委会,乡镇人民政府)
5.实施产业链招商。抢抓怀化列入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历史机遇,深入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成渝双城经济圈,围绕产业链缺失环节和发展短板,筛选出需要“建补延强”的招商项目,建立完善产业链项目库、客商库,开展靶向精准招商。重点开展“以商招商”“以企引企”,对产业链主机企业(核心企业,下同)新引进配套企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产业链配套企业招商引进产业链主机企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在1亿元(含)以上的,按照引进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奖励给主机企业经营团队,奖励标准按照沅办发〔2020〕21号文件规定执行。(牵头单位:县商务局,配合单位:县工信局、县财政局、县科技局、县工业集中区管委会,乡镇人民政府)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把产业链培育作为工业强县的重要工作来抓,县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县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工作。县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建立产业链基础信息库和调度统计系统,加强对新兴优势产业发展状况的监测分析;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建立台账和化解机制,并定期召开调度会,对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集中会商、集中解决。
2.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县领导联系产业链制度,严格按照“一条产业链、一名县级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个专项规划、一支招商队伍、一批扶持政策、一个任务时间表”的工作机制,切实压实责任,全面推进产业链建设各项工作。
3.增加财政投入。统筹整合财政已安排支持工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扶持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主要用于支持产业链重大项目建设、技术研发、市场培育、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方面。
4.严格工作考核。建立产业链建设工作考核机制。对工作推进有力、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对工作中失职失责、落实不力、推诿扯皮,造成不良影响的,一经查实,进行严肃追责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