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山

沅陵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yuanling.gov.cn 发布时间:2019-05-09 10:23

金山,原名赵默,字缄可,沅陵县人。其父赵锦文在江浙一带经营辰绢、蚕茧。发迹后定居苏州。金山出生,三年后锦文去世。

民国12年(1923),他与著名戏剧家章泯组织“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先后主演外国名剧《娜拉》、《钦差大臣》,电影《狂欢之夜》、《夜半歌声》,成为全国著名戏剧家和电影明星。民国21年,金山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25年,金山组织“四十年代剧社”,主演话剧《赛金花》、《爱与死之角逐》,电影《貂蝉》。“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参加上海戏剧、电影界联合大公演,演出话剧《保卫芦沟桥》。“八·一三”后,与洪琛共同组织“上海救亡演剧二队”,任副队长,到陇海铁路沿线巡回演出抗日救亡话剧《放下你的鞭子》等。同年冬,演剧二队到达汉口八路军办事处,见到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周恩来令其组建“中国救亡剧团”,金山任团长,带领剧团,历尽艰险,远渡重洋,到香港、新加坡、马来亚、越南等地向华侨募捐演出。演出节目有《塞上风云》、《芦沟桥》、《九·一八以来》等救亡话剧,募得法币1300余万元,全部捐献抗日前线。

民国31年2月,金山率剧团到达重庆,受周恩来表彰。以后主演话剧《屈原》,连续演出月余,场场爆满,轰动重庆山城,激励人民爱国救亡精神。

抗日战争胜利后,金山遵照周恩来的指示,采取多种措施,赢得国民党内高层人士的信任,以国民政府“接收大员”身份,到东北接收满洲电影制片厂,(后改名“长春电影制片厂”),金山任厂长。拍摄自编自导的抗日故事片《松花江上》,受到中外观众好评,为我国四十年代成功之作。   

民国38年4月,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聘请金山为国民党代表团顾问,赴北平与中共代表团和平谈判。谈判期间,他机警地向中共代表团及时传递情报,使中共方面掌握谈判主动权。当国民党首席代表张治中得知金山是一位入党多年的共产党员时,惊讶不已,风趣地说:“你真是一位出色的演员罗!”。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北京成立“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金山任副院长,主演《保尔·柯察金》、《万尼亚舅舅》等名剧,自编自导并主演话剧《红色风暴》、导演《丽人行》、《文成公主》等剧,改编《风暴》等电影多部。“文化大革命”期间,金山遭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被监禁七年。1975年彻底平反,恢复名誉。1978年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导演话剧《于无声处》、《屈原》。金山还兼任中国电视剧艺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和中国戏剧协会副主席等职,勤奋工作,直到逝世前一天。

金山一生主演和导演话剧近50部,电影10部。在舞台和银幕上塑造了李鸿章、宋丹平、屈原、保尔、万尼亚、施洋等许多著名人物形象。他在《屈原》剧中的《雷电颂》和《红色风暴》剧中施洋的《江岸演讲》台词,被全国各戏剧院校作为台词课范本。他编写话剧和电影剧本15部;撰写戏剧、电影导演艺术论文数十篇,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金山戏剧论文集》。